大門
嘉義舊監獄的大門帶有古典的風格但今日所見已非最初的模樣,使建於1919年,時為磚造,為嘉義支所1。昭和大地震(1927-1930的三次強震)使嘉義監獄建築受損嚴重,舊監獄大門也不例外未能幸免於難。
-
1919年修建的大門,中央拱門更高,更加凸顯ABA的羅馬凱旋門的特徵。取自嘉義舊監獄官網
近似於羅馬凱旋門的樣式,到了新古典時期也能看見這種建築類型的重新運用,並且功能變為承擔較輕度的防衛用途2。
取自带你深度解析古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的艺术价值 - 知乎 (zhihu.com)
大門內部
符合磚造大拱門(1919年建造)尺寸的舊大門,一直使用至今,由整片的阿里山千年檜木製成,當時嘉義由於阿里山鐵路通車,幾乎所有位於嘉義的建築都使用了檜木(大概是舊監獄最有錢的部分了)。
建築主體(官署、中央台與囚室)
並未用油漆保護住的紅磚結構
配重式的拉窗,窗框內裝有與玻璃窗戶等重的配重,窗戶可以自由的上下推拉,並任意停放
中央台
中央台向大門處望去,上方為神龕,由於嘉義監獄供奉的天照大神,在嘉義新監獄建成時拒絕遷往新監(天照大神入鄉隨俗的透過擲筊表示的),於是仍舊由舊監獄供奉
在中央台右側上方展示了竹編牆的結構,竹編牆是早期建築常見的牆體類型,廣泛可見於日本19-20世紀所建造的民間建築。施工流程首先是編織的竹篾,然後用黏土、混合當地有益於牆體的材料,比如台灣的建物普遍會混合糯米
囚室
嘉義監獄是當時流行的賓州式監獄,又稱為放射型管理建築,是一種特殊的監獄設計,其特點是將囚室沿著中央監控塔放射狀分佈,使獄警可以從中央塔上監控所有囚室。這種設計在當時非常流行,並被廣泛應用於各地的監獄建設。嘉義舊監獄就是這種設計的一個典型例子,並且是目前全台唯一保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,其餘地方皆因為地段精華,基於經濟因素未能保留
在囚室上方的空間用於提供獄警行走、監視,被稱為貓道、空中行走道
- 早期有開放遊客上到貓道體驗,但現在並沒有
送食口,可以看到監獄極厚的牆體,該送食口位於正常成年人胸口高度
花園
民國時期修建的水池,由當時關押的犯人製作。由於犯人來自各地,便帶有犯人所來源地的特色,而圖中該兩塔的原型則是高雄龍虎塔,隱含了犯人的思鄉情懷
為在水池右側的水牢
工廠
犯人工廠建築的雨淋板
廁所中馬桶的朝向為向外,顯示毫不介意犯人隱私的設計思路,側面回應監獄管理與社會都流行著對於犯人應該給予懲治,而非感化的觀念。
監獄藝術作品,明顯描繪了死刑犯人,右側的腳鐐綁了一千元鈔票,用於感謝行刑者,而行刑者則需要將錢花完,不能存入銀行。死刑犯的腳鐐在當時相當受犯人青睞,並不避忌死人,而是奉行”人不能死兩次”的觀念,期待配戴以行刑犯人的腳鐐
工廠外一隅
工廠外即是犯人的洗浴地方,直到民國才開始在冬天有限的提供熱水。左側的架子則是犯人的晾衣架,後方建築則為監獄囚室。
香菇
女子宿舍
女子宿舍的放飯口位於地上,對比於男子囚舍位於胸口高度的放飯口,顯示當時男女尊卑
館內象徵性的擺放育嬰用品,當時懷孕的女犯人被允許在獄中撫養小孩直到小孩三歲。